所在位置 : 首頁 > 遊戲問答 > 詳情

“白馬義從”與趙雲原型小考

文章來源:網絡整理作者:囧茄發布時間:2023-03-25 14:06:40

今天,我就和讀者朋友們聊聊演繹作品中趙雲形象的原型來源。

三國志》并沒有提到趙雲的具體長相(裴注中提到了身高(八尺,今約184cm)和氣質(威風凜凜的樣子))。 可見,當下流行的“少年郎銀槍白馬,馳騁沙場英雄”的形象主要來自古代小說家的美好想象。

忽然,隻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名年輕将軍。 他身長八尺,濃眉大眼,寬臉厚嘴,威風凜凜。 次日,瓒将軍将馬分作左右兩隊,如插翅之勢。 馬匹有五千多匹,其中大部分是白馬。 …… 雲舉槍躍上馬,直奔曲義而去。 幾番交手,曲義一槍刺在馬下。 ——《三國演義第七回》

濃眉大目,闊面重口,銀槍白馬,威風凜凜。 如果不說是趙雲,我還以為是亞瑟王或者羅賓漢呢。 類似的演繹意象在中西方達到了驚人的一緻性。 一句話,就是“帥氣的白馬王子”。

對比裴氏對《三國志》和《後漢書》的注解,可以推測:

小說演義中趙雲的出現主要來源于他的師父“公孫瓒”; 趙雲的軍裝形象來自公孫瓒的騎兵衛隊“白馬義從”。

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。

本文共3000字,閱讀時間6分鐘

①公孫瓒

公孫瓒不同于三國演義中油膩中年的形象。 據史書記載,公孫瓒是一位美得驚人的男子:相貌英俊,嗓門洪亮,能言善辯; 他也非常勇猛,武功出衆。 雖然出身豪門,但因為生母不受寵,完全靠個人奮鬥獲得成功……完全是韓劇男主的标準配置。

公孫瓒,字伯貴,遼西靈芝人。 家世兩千石。 瓒以為其母卑微,遂為縣官。 他很漂亮,聲音洪亮,說話很有智慧。 ——《後漢書·六十三傳》 公孫瓒,字伯貴,也是遼西靈芝人。 他是縣門書記。 它有漂亮的外表和洪亮的聲音。 ——《三國魏書八》

《後漢書》與《三國志》的記載相似,隻是公孫瓒出身豪門,卻完全靠個人奮鬥(由于生母卑微),其餘相同。

白馬史官公孫瓒; 容貌美麗,聲音洪亮,言行睿智

公孫瓒長期居住在幽州,與烏丸湖接壤,雙方經常爆發武裝沖突。 一次遭遇鮮卑騎兵奇襲,瓒手持雙刃槍,率部沖鋒,穿上铠甲,亂刺,打敗鮮卑騎士,幸免于難。

嘗數十騎出塞,見鮮卑騎數百,贊退入空閣,囑騎曰:‘今不沖,必死。 出了荊棘,陣亡了數十人,他們的騎兵也被殺了一半,才得以幸免。 ——《三國魏書八》

公孫瓒英俊潇灑,體力非凡; 長矛兇馬,勇猛善戰。 邊塞的蠻族懼怕公孫長史,就把他的臉畫成圖,當作靶子,射在馬背上是至高無上的榮譽。

(胡人)畫成瓒之形,奔騰而射白馬義從,中間一曰萬歲。 從此,俘虜遠逃塞外。 ——《後漢列傳六十三》

趙雲在小說中的濃眉大眼、英姿飒爽、高大的身軀、迅捷的槍騎猛馬形象,與信史中的公孫瓒完全吻合。

雲身長八尺,體格魁梧。 但他是不是濃眉大眼,擅長揮槍,卻因久考不及格而無人知曉。

②白馬一聰

白馬義從是公孫瓒在邊疆與胡人作戰時組建的“騎兵親衛”。

義教的人數很少,隻有幾十人; 它們可能用于跟随主要将軍或守衛中國軍隊的職責。 白馬夷精銳至極,他們都擅長射箭。 街橋之戰後,就從記載中消失了,應該是被袁紹消滅了。 街橋之戰是東漢末年以少勝多、弓弩火力壓制騎兵的著名戰役。

注:關于白馬一聰的數量。 《後漢書》記載了數十種; 王燦的《英雄傳》寫了數千篇,應該是抄襲、敗壞。 以初平年間公孫瓒的統治範圍,很難想象他的部下能集齊數千匹白馬(白馬極為稀有)。

戰馬是稀缺的戰備。 西漢初年,經濟不景氣,無計可施。 漢高帝連四匹馬(拉車用的禦馬)都召不來。 我們隻好弄來幾匹黑的、紅的、黃的、花的雜色馬湊合着用。 而相國和将軍隻能坐驢車或牛車。

天子不能有君司,隻能有将軍或騎牛車。 ——《史記》 君驷:毛色相同的四匹馬。

戰馬吃草是不夠的。 現在的馬要吃豆餅,連雞蛋都要吃。 西漢初年,戰馬要吃黍(黍)和黃豆。 一匹戰馬幾乎可以養活十個人。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武帝時期; 直到張骞出使西域,引種苜蓿,才釋然。 不過,戰馬依然是極其稀缺的作戰物資。

白馬在漢代是一種特殊的象征,隻有勇猛善戰的人才有資格騎乘。 白馬本身就很稀有,戰場上白馬的顔色很顯眼,方便自己的士兵觀察和跟随。 因此,白馬騎的危險系數也成倍增加白馬義從,經常成為對方弓弩手的目标。

公孫瓒軍中的侍衛,個個都善于射術和格鬥。 數十人齊騎白馬,威風凜凜,耀眼奪目。 烏丸和鮮卑都避開了他。 這就是《白馬義從》。

瓒常與擅長射箭的數十人騎白馬。 他們自以為是左右兩翼,自稱“白馬義從”。 烏桓連告對方,免得白馬長史。 ——《後漢列傳六十三》

好射手數十人,以為左右兩翼皆騎白馬。

敢于騎白馬上戰場的,都是勇往直前的勇士。 漢末三國時期,除了“白馬長史”公孫瓒之外,還有“白馬将軍”龐德。

龐德鎮守邊疆,經常與關羽交戰。 他騎着一匹白馬,馳騁自如。 西涼人擅長射箭(龐德是涼州南安道士),一箭正中關羽衣袋,關羽吓得不輕。 漢兵懼怕龐德,稱他為白馬将軍。

(龐)德昌說:“我以國家為榮,大義是死,我要親手殺禹,今年不殺禹,禹就殺我。” 繼父與宇打架,一槍擊中宇的額頭。 當時德國常騎白馬,豫軍稱他為白馬将軍,人人畏懼。 ——《魏書十八》

趙雲是白馬義徒嗎? 遺憾的是,目前沒有明确的史料提及趙雲在白馬衛服役。

公孫瓒在幽州攻打胡人時,白馬義從出現了。 趙雲本人是常山真定人,屬冀州,不屬于幽州。 死者的守衛,通常以宗族、鄉黨、通州縣的人為主; 白馬義從人數很少,從河北(黃河以北)招人也沒有明确的方向,所以不能斷言趙雲是白馬義從

再者,白馬義從“善射之人”。 趙雲與裴珠的原傳(主要出自《雲傳》)隻講了趙雲的忠勇,卻沒有提到趙雲的射箭。 如果一個武将射箭精湛,那肯定會載入三國史冊,比如董卓的“二帶兩刀,左右奔騰”,太史慈的“猿臂善射”,呂氏蔔氏《元門射戟》等。

關于趙雲的箭術,根本沒有任何記載。 騎射恐怕不是雲主任。 但如果箭術不夠出衆,是進不了白馬随從的。

《雲别傳》記載趙雲率領“縣義從官兵”投公孫瓒。

(雲)郡縣提議,官兵義從,封為公孫瓒。 ——《雲傳》;

趙雲,冀州常山縣人。 公孫瓒是幽州遼西縣人。 義從一般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“從中央王朝歸化的外軍”,一種是“義勇軍”。

東漢常山縣不臨邊疆。 很難想象,趙雲出道前就有外軍盤踞。

因此,“官兵義”的合理解釋,應該是後者:即趙雲所征召的民間武裝; 與劉備的“饑民雜兵”、張遼、魏延的“部”大緻相同。

總之,趙雲的“臣服從兵”,不等于公孫瓒的“白馬服從”。

目前網上關于趙雲出生“白馬義從”的記載很多,但實際查找史料後,很難證實其真實性。

③ 趙雲本人

《三國演義》很受歡迎,影響很大; 時間跨度600多年(自書成書于元末明初),空間幾乎遍及整個東亞。 口碑相傳,趙雲“白馬銀槍”的少将形象(其實就是公孫瓒的形象)已經深入人心。

血染長袍穿甲,日紅誰敢逆天

初平二年(191年),劉備與趙雲在公孫瓒的軍中初次相遇。 劉備任别司司馬時,統領平原令,後升為平原侍郎。 當時他三十歲。 趙雲在公孫瓒手下侍奉了好幾年,早年被常山縣推舉(縣裡的“縣官”)估計也至少二十幾歲,甚至接近三十多歲。

也就是說,在建安十三年(208年)的長坂之戰中,小說中那個七進七出被困曹營的小将,可能是個小老頭現實中接近五十。

有些話不能細說,說多了損人害己。 生活已經這麼艱難,有些事情不應該暴露。

話又說回來,年齡不是問題; 作為一名戰士,最重要的是勇氣和品格。 身為中年的趙雲,抱着少主,艱難跋涉,穿過了曹軍的封鎖區,順利的回到了劉備的身邊。 劉禅繼位後,趙雲雷被提拔為鎮東将軍(劉備在漢代曾是鎮東将軍)。 雲死後,劉禅親自為趙雲寫了一篇悼文:

“雲從前為帝王,立下功業,自幼曆經磨難,靠忠義,化險為夷。”

姜維将軍等附議:

“當陽之戰,大義滲透金石。忠義保上位,君王賞賜;禮節寬厚,臣忘死。”

趙雲,一生英雄。 他雖然不是小說中的“快槍猛馬”俠義少年,卻是一個忠義至死、舍生忘死的鐵骨硬漢。 讀來更令人肅然起敬。

我是胖子,說說曆史轶事,重點說說三國的曆史。 我們将從石亥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和祥羽來分析其展開背後的隐意。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一下,我會定期更新關于三國的原創文章。

為了 。

白馬義從

白馬義從

類型:動作格鬥大小: 52MB

玩法:白馬義從

立即下載
複制本文鍊接 遊戲問答文章為囧茄所有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。